蔬菜卵菌病害种类多、危害大,如何科学防控是个大问题!

▲辣椒疫病

随着经济作物的扩种、作物栽培模式和生态环境多样性的发展,霜霉病、晚疫病等卵菌病害在局部地区可周年流行,呈加重危害趋势,在保护地栽培的高湿环境中, 霜霉病、晚疫病、疫病等气传卵菌病害和 部分疫霉、腐霉等卵菌引发的土传病害更易暴发和流行。因此,卵菌病害发生范围越来越大,危害的作物种类也越来越多。

卵菌病害为何难防?

在实际生产中卵菌病害的防控一直是个大问题。

首先,传播途径多样。很多卵菌不仅能以 卵孢子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并通过土壤传播,还可在作物地上部位大量产生 孢子囊并经气流、雨水和灌溉等方式传播,导致传播难以阻断,而频繁的农事操作也有利于卵菌的传播。同时,设施栽培条件下难以控制的 高湿环境让潜伏期短、传播快、发病急的霜霉病、晚疫病、疫病等卵菌病害成为了常发病害。

其次,卵菌 易变异的特性也极易导致作物品种抗性的丧失。

再者,由于和真菌特性不同,使得很多能 有效防治真菌病害的药剂对卵菌病害无效。例如: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

甾醇合成抑制剂(苯醚甲环唑和咪鲜胺)

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腐霉利、异菌脲等)

苯氨基嘧啶类杀菌剂(嘧霉胺等)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啶酰菌胺等)

而在一个生长季中需多次用药的卵菌病害,往往因防治不及时,或不能对症用药,或错过最佳用药时机,便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番茄晚疫病

抗药性加剧,卵菌病害愈加难防

卵菌病害的防控主要依赖化学药剂的使用。内吸性杀菌剂单一频繁施用,让卵菌极易产生抗药性,导致新药往往在投入使用的2~3年内防效便开始明显下降。

据监测和报道,2007-2015年河北、 东北及内蒙古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 抗性频率已经高达100%,抗性发展较快,抗性水平高,导致甲霜·锰锌、精甲·锰锌、噁霜·锰锌药效明显下降,2011-2016年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烯酰吗啉低抗菌株约占50%,对氟吡菌胺低抗菌株占91.3%,对嘧菌酯敏感性也呈现下降趋势,但相关药剂仍维持着较高防治效果。

广东、广西等南方省份 番茄主产区晚疫病菌对甲霜灵也已产生了中高程度的抗性,黄瓜、冬瓜产区也普遍存在黄瓜疫霉对甲霜灵的抗性菌株,导致部分地区甲霜·锰锌、精甲霜·锰锌、噁霜·锰锌药效明显下降。霜脲·锰锌用于黄瓜霜霉病的防控已20余年,黄瓜霜霉病菌对霜脲氰敏感性大幅降低导致霜脲·锰锌的防治效果早已明显下降,该混剂 仅靠剂量的增加维持着基本的应用。

番茄晚疫病菌群体对甲霜灵的抗性频率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华北地区番茄晚疫病菌群体对甲霜灵的抗性频率也逐年升高。

多年监测发现,河北、山东等部分地区 黄瓜霜霉病菌对甲霜灵、精甲霜灵和嘧菌酯的抗性倍数已达几十乃至上千,甲霜灵·锰锌、精甲霜·锰锌、噁霜·锰锌、嘧菌酯药效明显下降。

而葡萄霜霉病菌、黄瓜霜霉病菌、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噻唑吡乙酮和烯酰吗啉等存在中高度抗性风险,葡萄霜霉病菌对甲霜灵、嘧菌酯、霜脲氰的抗性也时见诸刊物。我国降水多、用药勤的东部地区葡萄霜霉病菌抗药性问题更为突出。

卵菌的抗药性在传统用药模式下和规模化的设施园艺生产中仍在不可避免发生,而未来的发展趋势仍取决于抗药性综合治理技术的创新和普及程度。

▲马铃薯晚疫病

科学防控卵菌病害

如何能有效地防控抗药性强的卵菌纲病害、进行抗药性治理?对此,科学施药可延缓病原菌抗药性发生,延长药剂的使用年限。

具体来讲,一方面, 在充分掌握发病规律和能预测病害发生时机的条件下,将 抗病品种、生态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手段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以延缓病原菌抗药性产生,保护环境,降低农药残留超标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通过 研制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开发多作用位点的杀菌剂,减少药剂对病菌群体的选择压力,从而延缓抗性的产生。

在药剂的选择上,目前 氟噻唑吡乙酮、氟菌·霜霉威、双炔酰菌胺、烯酰吗啉、氟吗啉等药剂成分防控效果较突出。其中,吡啶酰胺类杀菌剂 氟吡菌胺有优秀的保护作用,其相关药剂是防治黄瓜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和辣椒疫病等卵菌病害的高效杀菌剂。

此外, 氟吡菌胺与霜霉威盐酸盐,乙膦酸铝,丙森锌,烯酰吗啉等复配方案,对防治卵菌病害,可以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防控不同卵菌病害的用药时机,预防为主,选择合适的使用剂量、用药次数及施药间隔期,以保证防效,延缓抗药性发展。除此之外,药剂防控还需要和抗病品种利用、土壤消毒、抗病种苗繁育、初期药剂防治结合,真正用最少的药剂,既把病害防控好,又能保障蔬菜产品安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淘宝电脑版怎么看微淘(新版淘宝微淘在哪里看)
爆ping了? 6種方法降低你的ping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