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常听人说,汉朝开国功臣韩信,最后是被一群宫女用竹签活活刺死的。还说这是刘邦曾许诺他“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吕后才想出的办法。
这话听着又离奇又让人揪心,一代兵仙、帮刘邦打下半壁江山的无双国士,真会落得这样的结局吗?那些宫女怎么敢对这样的大人物下手?吕后到底为什么非要用这么特别的方式处置韩信?这背后是不是藏着什么没被说透的隐情?
韩信当初帮刘邦打天下的时候,那可是实打实的功臣。刘邦跟项羽对峙,好几次陷入困境,都是韩信带兵扭转战局。井陉口背水一战,他用三万兵力打败二十万赵军;潍水之战,又消灭了项羽的大将龙且,帮刘邦彻底稳住了局势。要是没有韩信,刘邦能不能当上皇帝还真不好说。
可等天下平定了,刘邦对韩信的态度就变了。刘邦本来就怕韩信手里的兵权,再加上有人在他面前说韩信的坏话,说韩信功劳太大,以后可能会造反。刘邦先是把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把他调离原来的地盘。后来又找了个借口,说韩信谋反,把他押到洛阳,最后虽然没杀他,却把他贬成了淮阴侯。
韩信被贬之后,心里肯定不痛快。他觉得自己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最后却落得这个下场,心里难免有怨气。后来陈豨被刘邦派去驻守代地,临走之前去见韩信。韩信拉着陈豨的手,跟他说了些掏心窝子的话,大概意思是刘邦这个人疑心重,以后要是有人告陈豨谋反,刘邦肯定会派兵来打,到时候自己在京城帮陈豨一把。
没过多久,真有人告发陈豨谋反。刘邦亲自带兵去征讨陈豨,让韩信跟着一起去,可韩信说自己生病了,没跟去。就在刘邦在外平叛的时候,京城里又传出消息,说韩信要跟家臣一起,假传圣旨放出监狱里的犯人,然后带着这些人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这个消息一传到吕后耳朵里,吕后可坐不住了,赶紧找萧何商量怎么办。萧何当年是推荐韩信的人,跟韩信也算有交情,吕后就想让萧何出面,把韩信骗到宫里来。
萧何按照吕后的安排,去找韩信。他对韩信说,现在陈豨已经被打败了,大臣们都在宫里庆祝,就算韩信生病了,也应该去宫里表示一下祝贺。韩信听萧何这么说,没多想就跟着去了长乐宫。可他刚一进钟室,早就埋伏好的武士就冲了出来,把他捆了起来。
展开全文
吕后见到被捆住的韩信,直接就说韩信和陈豨串通谋反,现在要处死他。韩信这时候才知道自己上当了,他大声争辩,说自己根本没有谋反,可吕后根本不听他的辩解。很快,韩信就被处死了,之后他的三族也被灭了。
这是《史记・淮阴侯列传》里记载的内容,里面只说韩信被吕后和萧何设计杀死在长乐宫钟室,没提半个字关于宫女和竹签的事。
再看《汉书》,里面对韩信之死的记载和《史记》差不多,也是说韩信因被指控谋反,被吕后派人杀死,同样没提到宫女刺死的情节。那正史里说的“具五刑”又是怎么回事?
“具五刑”是秦朝开始有的一种酷刑,具体是先在脸上刺字,然后割掉鼻子,接着砍掉左右脚,再用鞭子打死,最后把脑袋砍下来挂在城门上示众,把尸体剁成肉酱。汉朝初期还沿用了这种刑罚,有学者考证,韩信很可能就是受“具五刑”而死,这种死法虽然残酷,但和宫女用竹签刺死完全是两回事。
那“宫女刺死”的说法是从哪儿来的呢?最早能找到类似说法的是一些明清时期的野史和小说。比如有的野史里说,刘邦曾答应韩信“三不杀”,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吕后为了不违背刘邦的承诺,就把韩信关在一个不见天日的暗室里,让宫女用竹签把他刺死。
这种说法看着好像有鼻子有眼,其实根本站不住脚。首先,正史里从来没有刘邦给韩信“三不杀”承诺的记载;其次,明清时期离汉朝已经有一千多年了,这些野史的可信度本来就低,很可能是当时的文人为了让故事更曲折、更有戏剧性,故意编造出来的。
为什么这种虚构的说法能流传这么广呢?一方面是因为韩信的人生太有传奇色彩了,从一个受胯下之辱的普通人,变成帮助刘邦统一天下的大功臣,最后又落得个被灭三族的下场,这样的人生起伏很容易让人产生同情。
人们不愿意相信这么厉害的人物,最后会死于残酷的“具五刑”,所以更愿意接受像宫女刺死这种带有一定反抗意味、看起来不那么屈辱的死法。另一方面,宫女刺死的说法里,有“三不杀”的承诺,有吕后钻空子的情节。故事性很强,容易被人们口口相传,时间一长,很多人就把传说当成了正史。
说到底,韩信之死的关键从来不是死在谁手里、用了什么方式,而是他作为开国功臣,手里的能力和威望让刘邦、吕后始终放不下心。在皇权面前,再大的功劳也抵不过猜忌,这才是韩信悲剧的真正根源。
宫女刺死的传说再动人,也终究是后世对这位兵仙的一种惋惜和想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韩信一个人的结局,更是古代皇权下功臣命运的缩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